太惊艳!从贵州大山走出来的五位明星,最后一个网友直呼出乎意料
贵州,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曾是“贫困”的代名词——但正是这片土地,养出了五位“逆天改命”的明星
他们从山沟沟里走出来,带着苗家的酒香、侗族的歌声,走入人们的视野里!山再高,高不过人的志气;路再远,远不过心的远方。点个关注,和我们一起解锁这五位“贵州骄傲”的逆袭故事
1. 宁静:从贵州“野丫头”到影坛“大女王”,她的脾气比演技更出名
“我是贵州人,我骄傲!”这句话,宁静说了三十年。1972年,她出生在贵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工人,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小时候的宁静,是“孩子王”——爬树、抓鱼、和男孩打架,她样样在行。邻居阿姨常说:“这丫头,野得像只小老虎,以后肯定不简单!”
18岁那年,宁静考入贵州美专学动画,但她的“野心”不止于此。
她偷偷报名参加上海戏剧学院的模特班,被导演看中,拍了人生第一支广告。1994年,她主演电影《炮打双灯》,演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的“女扮男装”角色。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剪掉长发,穿男装,学骑马,甚至和男演员对打。电影上映后,她拿下第4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那是中国女演员第一次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获奖。
宁静的脾气比演技更出名——拍戏时,她敢和导演吵架;采访时,她敢直言“我不喜欢这个角色”;上综艺时,她敢怼嘉宾“你说话太假”。有人说她“太狂”,她笑:“我狂吗?我只是不想装。贵州人讲究‘实诚’,我从小就这样。”
2003年,宁静回到贵阳拍《孝庄秘史》,演“大玉儿”。她带着剧组吃酸汤鱼、喝米酒,教演员说贵州话。杀青那天,她抱着导演哭:“我是贵州人,我要把家乡的故事演给全国人看!”如今,52岁的宁静依然活跃在荧幕上,她的微博简介写着:“贵州贵阳,中国演员。”——对她来说,这是最骄傲的标签。
2. 聂远:从镇远“穷小子”到“古装男神”,他的演技里藏着苗家的坚韧
“我是镇远人,我骨子里有苗家的血。”聂远常说。1978年,他出生在贵州镇远一个苗族家庭,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工人。小时候的聂远,是“山里的孩子”——放学后,他要帮家里放牛、砍柴,冬天手冻得通红,还要用冷水洗衣服。邻居大爷说:“这娃,能吃苦,以后肯定有出息。”
16岁那年,聂远考入贵州艺术学校学舞蹈,但他的“野心”在表演。1996年,他偷偷报考上海戏剧学院,被录取。入学后,他因为“口音重”被同学嘲笑,每天早起练普通话;因为“没经验”被导演拒绝,他就在剧组当群演,观察老演员怎么演戏。
2000年,聂远主演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演“齐天磊”。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学古琴、练书法,甚至和导演讨论“古代人怎么谈恋爱”。电视剧播出后,他成了“古装男神”,观众说:“聂远的眼睛会说话,演什么像什么。”
2015年,聂远因为“酒后打架”被判刑,事业跌入谷底。他回到镇远,陪父母种地、钓鱼,反思自己。2018年,他主演《延禧攻略》,演“乾隆”。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查史料、学帝王仪态,甚至和历史学家讨论“乾隆的心理”。电视剧播出后,他再次翻红,观众说:“聂远变了,他更沉稳了。”
如今,46岁的聂远依然每年回镇远过年。他带着妻子女儿吃酸汤牛肉、看苗年节,教女儿说苗语。他说:“我是镇远人,我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
3. 何洁:从贵阳“小胖妞”到“超女”季军,她的歌声里藏着侗族的热情
“我是贵阳人,我的歌声里有家乡的味道。”何洁常说。1986年,她出生在贵阳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司机,母亲是超市员工。小时候的何洁,是“小胖妞”——爱吃零食、爱唱歌,放学后总在小区里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邻居阿姨说:“这丫头,嗓子真亮,以后肯定能当歌手!”
15岁那年,何洁参加“贵阳校园歌手大赛”,拿了一等奖。她拿着奖杯回家,对父母说:“我要当歌手!”父母摇头:“歌手?那能当饭吃吗?”但她坚持,每天早起练声,晚上偷偷看音乐节目。
2005年,19岁的何洁参加《超级女声》,唱《美丽笨女人》。她穿着粉色连衣裙,扎着马尾,声音清亮,评委说:“这姑娘,有灵气!”最终,她拿下全国季军,签约天娱传媒。出道后,她发行专辑《发光体》,唱《你一定要幸福》,成了“90后”的青春记忆。
但“歌手”不好当。何洁曾因为“身材走样”被网友嘲笑,她哭着减肥;因为“感情问题”被媒体追问,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2013年,她结婚生子,暂时退出娱乐圈。2016年,她复出,参加《蒙面唱将猜猜猜》,唱《是否爱过我》。她戴着面具,声音沙哑,评委没认出她,但观众哭了:“这是何洁?她变了,更成熟了。”
如今,38岁的何洁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她带着孩子回贵阳过年,吃丝娃娃、喝银饰酒,教孩子唱侗族大歌。她说:“我是贵阳人,我的歌声里有家乡的山、水、人。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
4. 邹市明:从绥阳“小拳手”到“拳王”,他的拳头里藏着遵义的倔强
“我是绥阳人,我的拳头里有家乡的力量。”邹市明常说。1981年,他出生在贵州遵义绥阳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农民。小时候的邹市明,是“瘦小子”——个子矮、力气小,总被同学欺负。12岁那年,他被体校教练看中,开始练拳击。
练拳击的日子,比想象中更苦。每天凌晨5点起床跑步,冬天手冻得开裂,还要握沙袋;夏天汗流浃背,还要打实战。有一次,他被对手打中鼻子,血流不止,教练说:“别打了,休息吧。”他摇头:“不,我要打到底!”
2004年,邹市明参加雅典奥运会,拿铜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拿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再拿金牌。他成了中国拳击的“第一人”,观众说:“邹市明的拳头,打出了中国的尊严!”
2017年,邹市明因为眼部受伤退役。他回到绥阳,陪父母种地、养鸡,反思自己。2018年,他创办“邹市明搏击健身中心”,教孩子练拳击。他说:“我不是要培养‘拳王’,是要让孩子学会‘坚持’——就像我当年,从山沟沟里走出来,靠的就是‘不放弃’。”
如今,43岁的邹市明依然每周回绥阳。他带着妻子冉莹颖吃羊肉粉、看遵义会议会址,教孩子打拳。他说:“我是绥阳人,我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
5. 刘孜:从遵义“乖乖女”到“实力派”,她的演技里藏着赤水的细腻
“我是遵义人,我的演技里有家乡的情感。”刘孜常说。1977年,她出生在贵州遵义赤水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医生。小时候的刘孜,是“乖乖女”——爱看书、爱画画,总在班级里考第一。邻居阿姨说:“这丫头,文静,以后肯定能当老师!”
16岁那年,刘孜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入学后,她因为“口音重”被同学嘲笑,每天早起练普通话;因为“没经验”被导演拒绝,她就在剧组当场记,观察老演员怎么演戏。
1997年,刘孜主演电视剧《危情时刻》,演“记者”。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学采访、写稿子,甚至和记者讨论“新闻人的心理”。电视剧播出后,她成了“实力派”,观众说:“刘孜的演技很真,像真的记者。”
2010年,刘孜因为“角色单一”被质疑,她陷入迷茫。她回到赤水,陪父母钓鱼、看竹海,反思自己。2015年,她主演《等风来》,演“编辑”。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学排版、看杂志,甚至和编辑讨论“职场人的压力”。电视剧播出后,她再次被认可,观众说:“刘孜变了,她更懂生活了。”
如今,47岁的刘孜依然活跃在荧幕上。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赤水过年,吃竹筒饭、看丹霞地貌,教孩子画山水。她说:“我是遵义人,我的根在这里。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
快来评论区留言,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贵州明星的“逆袭故事”!你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对“大山里的孩子”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