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巴豆的功效與作用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巴豆 | 中藥圖典
巴豆
Bā Dòu
別名
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巴菽、剛子、老陽子、猛子仁、巴果、巴米、雙眼蝦、紅子仁、豆貢、毒魚子、鑾豆、貢仔、巴仁、巴貢、藥子仁、蘆麻子、臘盤子、大風子、瀉果
功效作用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英文名
croton,croton seed,croton tiglium,fructus crotonis,purging croton,Semen Crotonis
始載於
《本草綱目》
毒性
大毒
歸經
胃經、大腸經
藥性
熱
藥味
辛
【來源】為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樹的乾燥成熟果實,其根及葉亦供藥用。
【異名】巴菽(《本經》),剛子(《雷公炮炙論》),江子(《瑞竹堂經驗方》),老陽子(《綱目》),雙眼龍(《嶺南採藥錄》),猛子仁(《中國藥植志》),巴果(《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巴米(《藥材資料彙編》),雙眼蝦、紅子仁、豆貢(《南寧市藥物志》),毒魚子、鑾豆、貢仔(《中藥志》),八百力(《廣西中藥志》),大葉雙眼龍、巴仁、芒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是否醫保用藥】醫保
【是否非處方藥】處方
【處方用名】巴豆,巴豆霜,巴霜,焦巴豆。
【商品規格】本品自古沿用至今,全國各地習用,為巴豆的正品。以粒大、飽滿、種仁黃白色者為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藥材
【藥材性狀】 巴豆為常綠喬木,高6~10米。幼枝綠色,被稀疏星狀柔毛或幾無毛;二年生枝灰綠色,有不明顯黃色細縱裂紋。葉互生;葉柄長2~6厘米;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5~13厘米,寬2.5~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近葉柄處有2腺體,葉緣有疏淺鋸齒,兩面均有稀疏星狀毛,主脈3出;托葉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上部著生雄花,下部著生雌花,亦有全為雄花者;花梗細而短,有星狀毛;雄花綠色,較小,花萼5裂,疏生細微的星狀毛,萼片卵形,花瓣5,反卷,內面密生細的綿狀毛,雄蕊15~20,著生於花盤邊緣上,花盤盤狀;雌花花萼5裂,無花瓣,子房圓形,3室,密被短粗的星狀毛,花柱3枚,細長,每枚再2深裂。蒴果長圓形至倒卵形,有3鈍角。種子長卵形,3枚,淡黃褐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多為栽培植物;野生於山谷、溪邊、曠野,有時亦見於密林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台灣、浙江、江蘇。
巴豆的花
本植物的根(巴豆樹根)、葉(巴豆葉)、種皮(巴豆殼)以及種仁之脂肪油(巴豆油)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乾燥種子呈橢圓形或卵形,略扁,長約1~1.5廈米,直徑約6~9毫米,厚約4~7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平滑而少光澤。種阜在種臍的-端,為一細小突起,易脫落。合點在另一端,合點與種阜間有種脊,為一略隆起的縱稜線。橫斷面略呈方形,種皮薄而堅脆,剝去後,可見種仁,外包膜狀銀白色的外胚乳。內胚乳肥厚,淡黃色,油質。中央有菲薄的子葉2枚。胚根細小,朝向種阜的一端。氣無,味微澀,而後有持久辛辣感。以個大、飽滿、種仁色白者佳。粒較空、種仁泛油變色者質次。
卵圓形,一般具三棱。表面灰黃色或稍深,粗糙,有縱線6條,頂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開果殼,可見3室,每室含種子1粒。種子呈略扁的橢圓形,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點狀的種臍及種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其間有隆起的種脊;外種皮薄而脆,內種皮呈白色薄膜;種仁黃白色,油質。無臭,味辛辣。
巴豆
目錄
1 採集炮製
2 性味歸經
3 化學成分
4 功用主治
5 用法用量
6 中醫選方
7 臨床應用
8 參看
採集炮製
8~9月果實成熟時採收,晒乾後,除去果殼,收集種子,晒乾。
巴豆霜
巴豆仁:揀淨雜質,用粘稠的米湯或麵湯浸拌,置日光下曝晒或烘裂,搓去皮,簸取淨仁。巴豆霜:取淨巴豆仁,碾碎,用多層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每隔2天取出復研和換紙1次,如上法壓榨六、七次至油盡為度,取出,碾細,過篩。
《霍公炮炙論》:"凡修事巴豆,敲碎,以麻油並酒等煮巴豆了,研膏後用。每修事一兩,以酒、麻油各七合,盡為度。"
性味歸經
【性味】辛,熱,有大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神農、歧伯、桐君:辛,有毒。黃帝:甘,有毒。"
③《醫學啟源》:"性熱,味苦。"
④《醫林纂要》:"辛咸,熱,毒。"
【歸經】入胃、大腸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脾、胃、大腸三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辛,熱,有毒。入胃、大腸經。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種子毒性大;食後引起口腔、咽喉、食道灼燒感,噁心、嘔吐、上腹部劇痛、劇烈腹瀉、嚴重者大便帶血、頭痛、頭暈、脫水、呼吸困難、痙攣、昏迷、腎損傷,最後因呼吸及循環衰竭而死。孕婦食後可致流產。人服巴豆油20滴可致死。接觸巴豆引起急性皮炎及全身症状。以巴豆液喂小鼠、兔、山羊。,鴨、鵝等均無反應;牛、馬食之引起腹瀉、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死亡;對青蛙無害,對魚蝦、田螺及蚯蚓等則有毒殺作用。種子油小鼠耳殼試驗ED50(半數有效刺激劑量)為0.5μg/car。
化學成分
種仁含脂肪油Crothon oil 約40-60%,油中含巴豆樹脂,系巴豆醇、甲酸、丁酸及巴豆油酸結合而成的酯,有強烈的致瀉作用。此外,含蛋白質約18%,其中包括一種毒性球蛋白,稱巴豆毒素。另含有巴豆甙1-3.8%、精氨酸、賴氨酸、解脂酶及一種類似蓖麻鹼的生物鹼。巴豆油中含有輔致癌物。為無色樹脂狀物,經水解後產生輔致癌物A3及致癌物B2。
【抗癌藥理】
抗腫瘤作用:巴豆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實體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宮頸癌U-14實體型和U-14腹水癌,以及艾氏腹水癌皆有抑制作用。給大鼠移植性皮膚癌內注射巴豆油乳劑,能引起瘤體退化。並延緩皮膚癌的發展。巴豆油注射液在試管內有殺癌細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對小鼠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功用主治
瀉寒積,通關竅,逐痰,行水,殺蟲。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外用治喉風,喉痹,惡瘡疥癬。
巴豆樹
治冷積凝滯,胸腹脹滿急痛,血瘕,痰癖,瀉痢,水腫,喉風,喉痹,惡瘡疥癬。1.峻下冷結:適用於冷結便秘,腹滿刺痛;或小兒乳食積滯,痰多驚悸。 2.攻痰逐水:可治水腫脹滿,二便不通之症;寒食結胸,痰涎壅盛,胸膈滯悶,肢冷汗出者;以及痰迷清竅,精神錯亂。3.用治癰腫膿成不潰,本品有蝕瘡排膿之功。
①《本經》:"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
②《別錄》:"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頹,殺斑螫毒。"
③《藥性論》:"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
④《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
⑤《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⑥《醫學啟源》:"導氣消積,去臟腑停寒,消化寒涼及生冷硬物所傷,去胃中寒濕。"
⑦《湯液本草》:"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⑧《綱目》:"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歪,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多入丸散。外用適量。大多制霜用,以減輕毒性。內服:入丸、散,0.5~1分(用巴豆霜)。外用:綿裹塞耳鼻,搗膏塗或以絹包擦患處。
【注意事項】畏牽牛花。
【禁忌】
畏牽牛花。無寒實積滯、體虛及孕婦忌用。
①《本草經集注》:"芫花為之使。惡蘘草。畏大黃、黃連、藜蘆。"
②《藥對》:"畏蘆筍、菰筍、醬鼓、冷水。得火良。與牽牛相反。"
③《藥性論》:"能落胎。"
④《本草衍義補遺》:"無寒積者忌之。"
中醫選方
①治寒實結胸,無熱症者: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心皮,熬黑,研如脂),貝母三分。三味為散,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匕,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傷寒論》白散)
⑤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停屍卒死者:大黃一兩,乾薑一兩,巴豆一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納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瘞;若口噤,亦須折齒灌之。(《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
⑥治寒癖宿食,久飲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夜,研,令大熱,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④治痞結症瘕:巴豆肉五粒(紙裹打去油),紅曲三兩(炒),小麥麩皮一兩(炒)。俱研為細末,總和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湯下。(《海上方》)
⑤治陰毒傷寒心結,按之極痛,大小便秘,但出氣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錢,捻作餅,安臍內,以小艾炷灸五壯。氣達即通。(《仁齋直指方》)
⑥治小兒痰喘:巴豆一粒,杵爛,綿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醫鑒》)
⑦治寒痰氣喘:青橘皮一片,展開,入剛子一個,麻扎定,火上燒存性,研末,薑汁和酒一鍾,呷服。(《醫說》)
⑧治夏月水瀉不止:大巴豆一粒(去殼)。上以針刺定,燈上(瓦面烘烤)燒存性,研細,化蠟和作一丸,水下,翻前服之。(《世醫得效方》針頭丸)
⑨治氣痢: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細研,取熱豬肝和丸,空心米飲下,量力加減服之。牛肝尤佳。或以蒸餅丸服。(《經驗方》)
⑩治小兒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錢,百草霜二錢(研末),飛羅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湯,白用米湯,赤白用薑湯下。(《全幼心鑒》)
⑴治伏暑傷冷,冷熱不調,霍亂吐利,口乾煩渴:巴豆大者二十五枚(去皮膜,研取油盡,如粉),黃丹(炒,研,羅過)取一兩一分。上同研勻,用黃蠟熔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以水浸少頃,別以新汲水吞下,不拘時候。(《局方》水浸丹)
⑿治腹大動搖水聲,皮膚黑,名曰水臌:巴豆九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並熬令黃,搗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為度,勿飲酒。(《補缺肘後方》)
⒀治肝硬化腹水:巴豆霜一錢;輕粉五分。放於四、五層紗布上,貼在肚臍上,表面再蓋二層紗布。經一至二小時後感到刺癢時即可取下,待水瀉。若不瀉則再敷。(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⒁治喉痹:白礬二兩(搗碎),巴豆半兩(略捶破)。同於銚器內炒,侯礬枯,去巴豆不用,碾礬為細末,遇病以水調灌,或干吹入咽喉中。(《百選方》)
⒂治白喉:巴豆仁、硃砂等分,各研成細末,混和,每用3~5分,置膏藥上,貼於眉間的上方(勿使藥末掉入眼中)。約經8~12小時,局部皮膚發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時,便可揭去膏藥,擦掉藥末,塗上1%龍膽紫液,以防感染。(《江蘇中醫》(11):23,1959巴豆硃砂膏)
⒃治耳卒聾:巴豆一粒,蠟裹,針刺令通透,用塞耳中。(《經驗方》)
⒄治風蟲牙痛:一巴豆一粒,研,綿裹咬之。二針刺巴豆,燈上燒令煙出,熏痛處。(《經驗方》)
⒅治一切惡瘡: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調雄黃、輕粉末,頻塗取效。(《普濟方》)
⒆治一切瘡毒及腐化瘀肉:巴豆去殼,炒焦,研膏,點腫處則解毒,塗瘀肉則自腐化。(《癰疽神秘驗方》烏金膏)
⒇治荷錢癬瘡:巴豆仁三個,連油杵泥,以生絹包擦,日一、二次。(《秘傳經驗方》)
1、治宮頸癌痛:水紅花子60g,麝香15g,阿魏15g,急性子15g,甘遂9g,大黃15g,巴豆10粒,白酒500g,各藥搗碎,合在一起,納入豬膀胱內,外敷痛處,痛止停藥。
2、治喉癌:
(1)巴豆2粒研末,大棗肉3枚,蔥白2根,共搗如泥,梨1個,在1/4與3/4處交界處切開,下3/4中心挖空,裝入藥泥後蓋好,上1/4置碗內蒸熟,去藥嚼梨,喝湯。
(2)蜈蚣5條,全蠍、白僵蠶、 蟲各30g,新瓦焙乾研細末,分成40包,每包倒入雞蛋內,搗勻,麵糊封口,置碗內蒸熟吃,早晚各1枚,24包為一療程。
3、治鼻咽癌:巴豆7.5g,雄黃18g,鬱金9g,製成黃豆楊大丸,每次丸,2小時1次濃湯送下,服至吐瀉停止。
臨床應用
①防治白喉
巴豆藥材
對白喉密切接觸者,病人家屬、白喉恢復期患者、健康帶菌者,以及輕症白喉病例,均可採用巴豆泥局部貼敷的方法加以防治。方法:將除去內外殼的生巴豆仁0.5克在消毒乳缽中研成泥狀(或加硃砂0.5克共研),挑取綠豆大的膏點,置於約1.5厘米的膠布上。貼於兩眉間印堂穴,或頸部扶突穴,經6~8小時(最長12小時)揭去,可見局部出現一小水泡,即用消毒針尖刺破,以消毒棉球拭乾滲液,再塗龍膽紫液。對白喉密切接觸者及病人家屬,貼巴豆硃砂膏後,經對照觀察,能降低發病率;對白喉恢復期患者或健康帶菌者,用巴豆泥外敷後,可使90%以上病例於8~24小時內帶菌現象消失;對輕症白喉可配合青黴素及其他對症治療。
②治療喉梗阻
因白喉及麻疹後喉炎引起的喉梗阻,可用生熟巴豆散約0.5~O.7分,用噴粉器吹入咽部,觀察2~3小時,如無嘔吐、腹瀉或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而梗阻症状尚未明顯好轉的,可再行第2、3次噴咽,1天內噴咽不超過3次,必要時可連續噴2~3天。如嘔吐腹瀉較著者,應立即停止。對體質虛弱、心力衰竭及並發心肌炎病變者慎用。多敷病例在噴咽後半小時至3~4小時,可見吸氣性陷沒、呼吸促迫及喘鳴等症状明顯好轉,數小時至1~2天內梗阻解除。治療過程中應同時使用白喉抗毒素及磺胺類、抗菌素。對氣管下位梗阻無效。嘔吐泄瀉為常見反應,但梗阻症状多在腹瀉咸嘔吐後得到明顯改善。生熟巴豆散系用3粒生、4粒熟的巴豆研末去油製成。製法:取七倍數的巴豆若干粒去殼去衣,將其中4/7炒至黃色,與其餘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把它夾在數層能吸收油分的紙內,用力擠壓去油,再換紙用溫熱熨斗在紙上熨壓,去淨殘留油分,然後再研成細末備用。
③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
取蘋果1隻洗淨,用小刀挖1個三角形小洞,另用巴豆仁1粒放入小洞,仍將蘋果蓋嚴,隔湯蒸30~60分鐘。放涼,取出巴豆仁,吃蘋果,喝蘋果湯。成人每日吃1個,重症早晚各吃1個,夜間喘息者臨睡前吃。8歲以下小兒酌減。可連續服用數周。服後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別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
④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適量去內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內外黑透為度,待冷,秤准2錢,研成泥狀備用。另將蜂蠟2錢溶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製成80丸,每丸重0.15克,內含巴豆O.075克。成人每次0.6克(4丸),日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服2丸;5~7歲,每服1丸;1~4歲,每服半丸;6個月以上,每服1/3丸;6個月以下,每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後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併症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胃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癒。本藥對體虛老人的慢性泄瀉亦有效。
⑤治療急性闌尾炎
將巴豆、硃砂各0.5~1.5克研細混勻,置6x6厘米大小的膏藥或膠布上,貼於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泡,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藥。共治療99例,其中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併發症者82例。最少的貼1次,最多的貼3次。效果:治癒85例,無效14例(仍用手術治療)。
⑥治療神經性皮炎
取巴豆去殼1兩,雄黃1錢,磨碎後用3~4層紗布包裹,每天擦患處3~4次,每次~2分鐘,直至癢感消失,皮炎消退為止。
巴豆
【醫典記載】
《神農本草經》:味辛,溫。主治傷寒,溫瘧,寒熱,破徵瘕,結堅積聚,留飲痰澼,大腹水脹,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蠱毒注邪物,殺蟲魚。
《名醫別錄》:生溫熟寒,有大毒。主治女子月閉,爛胎,金創膿血,不利丈夫陰。
《本草拾遺》:主症癖、痃氣,痞滿,腹內積聚,冷氣血塊,宿食不消,痰飲吐水。取青大者。每日空腹服一枚,去殼,勿令白膜破,乃作兩片,並四邊不得有損缺,吞之以飲壓令下,少間腹內熱如火,痢出惡物,雖痢不虛。若久服亦不痢,白膜破者棄之。
《藥性論》:使。中其毒,用黃連汁,大豆汁解之,忌蘆筍醬豉冷水,得火良,殺斑貓蛇虺毒。能主破心腹積聚結氣,治十種水腫,痿痹,大腹,能落胎。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病,泄壅滯,除風,補勞,健脾,開胃消痰,破血,排膿,消腫毒,殺腹藏蟲,治惡瘡息肉,及疥癩疔腫。
《開寶本草》: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療女子月閉,爛胎,金創,膿血,不利丈夫陰,殺斑貓毒。
《藥性賦》:味辛,性熱,有大毒。浮也,陽中陽也。其用有二:削堅積,盪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谷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
《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生溫熟寒,有大毒。
《本草》云:主傷寒,溫瘧寒熱,破症瘕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脹,蕩滌五臟六腑,開通閉塞。利水穀道,去惡肉,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療女子月閉,爛胎。金瘡膿血不利。丈夫陰 。殺斑蝥毒,健脾開胃。
易老云:斬關奪門之將,大宜詳悉,不可輕用。
《珍》云:去胃中寒濕。
《本草衍義補遺》: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勿用。
《本草發揮》:成無已云:巴豆之辛,用以散實。
潔古云:性熱味苦,氣薄味厚,體重而沉降陰也。其用有三:導氣消積一,去藏府停寒二,消化寒涼及生冷硬所傷三也。又云:巴豆辛,陽。去胃中寒積。
《本草綱目》:巴豆氣熱味辛,生猛熟緩,能吐能下,能上能行,是可升可降藥也。《別錄》言其熟則性寒,張氏言其降,李氏言其浮,皆泥於一偏矣。蓋此物不去膜則傷胃,去心則作嘔,以沉香水浸則能升能降,與大黃同用瀉人反緩,為其性相畏也。王充《論衡》云:萬物含太陽火氣而生者,皆有毒。故巴豆辛熱有毒。
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為太平。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年六十餘,病溏泄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以即作痛。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入腹則泄反甚。延余診之,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冷積凝滯所致。王太僕所謂大寒凝內,久利溏泄,愈而複發,綿歷歲年者。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遂用蠟匱巴豆丸藥五十丸與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積滯諸病,皆不瀉而病癒者近百人。妙在配合得宜,藥病相對耳。苛用所不當用,則犯輕用損陰之戒矣。
漢時方士言巴豆煉餌,令人色好神仙。陶氏信為實語,誤矣。又言人吞一枚即死,亦近過情。今並正之。
治瀉痢驚癇,心腹痛,疝氣,風堝,耳聾,喉痹牙痛,通利關竅。
《本草經疏》:巴豆生於盛夏六陽之令,而成於秋金之月,故味辛氣溫,得火烈剛猛之氣,故其性有大毒。《別錄》言生溫、熟寒,恐熟亦不甚寒。氣薄味厚,降也,陽中陰也。入手足陽明經。其主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癖,大腹水腫,鬼毒蠱疰邪物,女人月閉者,皆腸胃所治之位,中有實邪留滯,致主諸病。故腸胃有病,則五臟六腑閉塞不通,此藥稟火性之急速,兼辛溫之走散,入腸胃而能蕩滌一切有形積滯之物,則閉塞開,水穀道利,月事通,而鬼毒蠱疰邪物悉為之驅逐矣。溫瘧者,亦暑濕之氣入於腸胃也。腸胃既清,則溫瘧自止。火能灼物,故主爛胎,及去惡肉。性熱有大毒,則必有損於陰,故不利丈夫陰。《本經》又主傷寒寒熱,及《別錄》煉餌之法,悉非所宜。豈有辛熱大毒之物,而能治傷寒寒熱,及益血脈,好顏色之理哉?
簡誤: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之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鬱結耳。第鬱結雖開,而血液隨亡,真陰虧損。從正曰:傷寒、風溫、小兒痘瘡、婦人產後用之,下膈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而劑小耳。豈知蠟匱之,猶能下後使人津液枯竭,胸熱口燥,耗卻天真,留毒不去,他病轉生。觀二公之言,則巴豆之為害昭昭矣。然而更有未盡者,巴豆稟火烈之氣,沾人肌肉無有不灼爛者。試以少許輕擦完好之膚,須臾即發出一泡,況腸胃柔脆之質,下咽則徐徐而走,且無論下後耗損真陰,而腑臟被其熏灼,能免無潰爛之患耶。凡一概湯散丸劑,切勿輕投,即不得已急證,欲借其開通道路之力,亦須炒熟,壓令油極淨,入分許即止,不得多用。
《本草蒙筌》:味辛、氣溫、生溫熟寒,性烈。浮也,陽中之陽。氣薄味厚,體重而降。有大毒。反牽牛,惡草,忌蘆筍醬豉冷水,畏大黃藜蘆黃連。得火為良,芫花為使。有蕩滌攻擊之能,誠斬關奪門之將。凡資治病,緩急宜分。急攻為通利水谷之方,去淨皮心膜油生用;緩治為消摩堅積之劑,炒令煙盡黃黑熟加。一說:炒令黃黑似為太過,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雖可通腸,亦堪止瀉,世所不能知也。丹溪云:能去胃中寒積,無寒積者忌之。《本經》又云:人吞一枚,使欲致死。鼠食三載,重三十斤。物性相耐,有如此夫!
《本草乘雅》:巴,蛇名。許氏云:巴蛇吞象,捷取巧嗜,糜潰有形,性之至毒者也。謂巴豆之盪練藏府,開通閉塞,毒烈之性相類爾。故可對待陰凝至堅,結聚留癖。盪則齠齔不存,練則瑕疵盡淨,苟非陽氣消沮,形如死灰者,未免流毒不辜,慎之。
《藥性解》:巴豆,味辛,性生溫熟寒,有大毒,入脾、胃、大腸三經。主削堅積,盪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谷之道路。排膿消腫,破血通經,殺鬼毒蠱疰及腹臟諸蟲。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藜蘆、牽牛、冷水。殺斑蝥蛇虺毒。
按:巴豆專主宣通,則脾胃大腸宜其入已。炒令紫黑,可以通腸,亦可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也。仲景、東垣及諸名家每每用之。今世俗畏其辛熱之毒、蕩滌之患,則雲劫劑,廢閣不用。不知巴豆為斬關奪門之將,其性猛烈,投之不當為害非輕,用之得宜奏功甚捷。譬如張飛一虎將也,顧人用之何如耳?可概棄哉!倘氣虛羸弱,脾氣久傷者,誠所大忌。
《藥鑒》:味辛,性熱,有大毒。可升可降。善開關竅,破症堅積聚,逐痰飲,殺諸惡毒蟲毒蠱毒,通秘結,消宿食,攻臟腑停寒,生冷壅滯,心腹疼痛,瀉痢驚癇,諸水氣症氣,下活胎死胎,逐瘀血血積,及消癰瘍疔毒惡瘡,去息肉惡肉腐肉,排膿消腫,喉痹牙疼諸證。然其性剛氣烈,無處不到,故稱為斬關奪門之將,若誤用之,則有推牆倒壁之虞;若善用之,則有戡亂調中之妙,用者所當慎察。
《本草備要》:辛熱有大毒。生猛而熟少緩。可升可降,能止能行,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最為斬關奪門之將。破痰癖血瘕,氣痞食積,生冷硬物所傷,大腹水腫,瀉痢驚癇,口歪耳聾,牙痛喉痹。纏喉急痹,緩治則死。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雄黃破結氣,鬱金散惡血,巴豆下稠涎。然系厲劑,不可輕用。或用紙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隨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鼻雖少生瘡無礙。其毒性又能解毒殺蟲,療瘡瘍蛇蠍諸毒。峻用大可劫病,微用亦可和中,通經爛胎。巴豆稟火烈之氣,爛人肌肉。試以少許擦皮肝,即發一泡,況腸胃耶?不可輕用。王好古曰:去心皮膜油生用,為急治水穀道路之劑。炒去煙令紫黑用,為緩治消堅磨積之劑。可以通腸,可以止瀉,世所不知也。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瀉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滯,法當發熱下之。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瀉痢,愈者近百人。一名剛子。斅雷曰:緊小色黃者為巴,三棱色黑者為豆,小而兩頭尖者為剛子。剛子殺人。時珍曰:此說殊乖,蓋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藏器法連白膜服。或用殼、用仁、用油,生用、炒用,醋煮燒存性用。研去油,名巴豆霜。芫花為使,畏大黃、黃連、涼水。中其毒者,以此解之,或黑豆、綠豆汁亦佳。得火良。油,作紙捻燃火,吹息,或熏鼻,或刺喉,能得惡涎惡血。治中風中惡,痰厥氣厥,喉痹不通,一切急病。大黃、巴豆同為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熱,臟病多寒者宜之。故仲景治傷寒傳里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
《本經逢原》:巴豆辛熱,能盪練五臟六腑,不特破症瘕結聚之堅積,並可治傷寒濕瘧之寒熱,如仲景治寒實結胸用三物白散,深得《本經》之旨。世本作溫瘧,當是濕瘧,亥豕之謬也。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膿,攻痰逐水之力,宜隨證輕重而施。生用則峻攻,熟用則溫利。去油用霜,則推陳致新,隨證之緩急,而施反正之治。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少用亦有撫綏調中之妙,可以通腸,可以止瀉,此發千古之秘也。一老婦久病溏泄,遍服調脾、升提、止澀諸藥,則瀉反甚,脈沉而滑。此脾胃久傷,冷積凝帶所致,法當以熱下之,則寒去利止。自後每用以治泄痢、積聚諸病,多有不瀉而病痊者,妙在得宜耳。苟用不當,則犯損陰之戒矣。按:巴豆、大黃,同為攻下之劑,但大黃性寒,腑病多熱者宜之;巴豆性熟,臟病多寒者宜之。其殼燒灰存性,能止瀉痢,亦劫病之效也。孕婦禁用,以力能墮胎也。元素曰:巴豆乃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世以治酒病膈氣,以其辛熱,能開通腸胃鬱熱耳。第鬱結雖通,血液隨亡,其陰虧損,傷寒結胸,小兒疳積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劑小耳。試以少許輕擦完膚,須臾發泡,況下腸胃,能無熏灼潰爛之患乎!即有急證,不得已而用之,壓去其油,取霜少許入藥可也。
《本草崇原》:巴豆生於巴蜀,氣味辛溫,花實黃赤,大熱有毒。其性慓悍,主治傷寒溫瘧寒者,辛以散之,從經脈而外出於肌表也。破症瘕結聚,堅積留飲,痰澼,大腹者,溫以行之,從中土而下泄於腸胃也。用之合宜,有斬關奪門之功,故盪練五臟六腑,開通閉塞,閉塞開通,則水谷二道自利矣。其性慓悍,故去惡肉。氣合陽明,故除鬼毒蠱疰邪物,殺蟲魚。《經》云:兩火合併是為陽明。巴豆味極辛,性大溫,具兩火之性,氣合陽明,故其主治如此。
愚按:凡服巴霜,即從胸脅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復從腸胃而出。《傷寒論》有白散方,治傷寒寒實結胸用此。古人稱為斬關奪門之將,用之苦當,真瞑眩瘳疾之藥,用之不當,非徒無益而反害矣。
《本草求真》:[批]祛臟腑沉寒,通大便寒結。
巴豆專入腸、胃。辛熱大毒。據書所載生猛熟緩,可升可降,能行能止,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為斬關奪命之將。夫既能宣滯通竅,則藥能降能行,何書又言能升能止耶。此數字不無令人少疑。究之書之所言降者,因有沉寒痼冷,積聚於臟,深入不毛,故欲去不能,不去不得,非無辛熱迅利斬關直入,掃除陰霾,推陳致新,亦安能蕩滌而如斯哉!是即書之所謂能降能行者耳。至有久病溏泄,服升提澀藥而瀉反甚,脈滑而沉,是明脾胃久傷,冷積凝氣所致,法當用以熱下,則寒去利止,而脈始得上升,是即所謂能升能止者是也。時珍曰:一婦年六十餘,溏泄五載,犯生冷、油膩、肉食即作痛。服升澀藥瀉反甚。脈沉而滑,此乃脾胃久傷,積冷凝滯。法當以熱下之。用蠟匱巴豆丸五十粒,服一二日不利而愈。自是每用治泄痢,愈者近百人耳。夫醫理玄遠,變化靡盡,在人引伸觸類,毋為書執,則用藥不岐。即如大黃亦屬開閉通便之品,然惟腑病多熱者最宜,若以臟病多寒而用大黃通利,不亦自相悖謬乎。故仲景治傷寒傳里多熱者,多用大黃。東垣治五積屬臟者,多用巴豆與大黃同服,反不瀉人。故曰誤用有推牆倒壁之虞,善用有勘亂調中之妙。元素曰:世以治酒病膈氣,而以巴豆辛熱通開腸胃鬱熱。巴豆稟火烈之氣。第鬱結雖通,血液隨亡,其陰虧損傷,寒結胸膈,小兒疳積,用之不死亦危。奈何庸人畏大黃而不畏巴豆,以其性熱劑小耳。試以少許輕擦皮膚,須臾發泡,況下腸胃,能無潰灼熏爛之患乎。即有急症不得已而用之,汪昂曰:纏喉急痹,緩治則死,用解毒丸。雄黃一兩,鬱金一錢,巴豆十四粒去皮油,為丸。每服五分,津咽下。雄黃破結氣,鬱金破惡氣,巴豆下稠涎,然系厲劑,不可輕用;或用紙捻蘸巴豆油,燃火刺喉;或搗巴豆綿裹,隨左右納鼻中,吐出惡涎紫血即寬。壓去其油,取霜[批]巴豆霜。少許入藥可也。時珍曰:巴豆緊小者為雌,有棱及兩頭尖者是雄,雄者更峻耳。用之得宜,皆有功力。不去膜則傷胃,不去心則作嘔。
《得配本草》:芫花為之使。畏大黃、藜蘆、黃連、蘆筍、醬豉、豆汁、冷水。惡蓑草、牽牛。
得乳、沒、黃占,治積痢;得硼砂、杏仁、牙皂,水丸服,治痰哮。燃燈吹滅,以煙熏鼻,治中風痰厥。
用之不當,臟腑潰爛。中其毒,綠豆汁解之。
《本草分經》:辛,大熱,大毒。峻下,開竅宣滯,去臟腑沉寒積滯,治喉痹急症。生用急治,炒黑緩治,去油名巴豆霜。大黃、黃連、涼水、黑豆、綠豆汁能解其毒。
參看
《中藥學》- 巴豆
《本草綱目 · 巴豆》
中藥百科
按分類查藥
解表藥
清熱藥
瀉下藥
祛風濕藥
芳香化濕藥
利水滲濕藥
溫里藥
理氣藥
消導藥
驅蟲藥
止血藥
活血藥
化痰止咳平喘藥
安神藥
平肝熄風藥
開竅藥
補益藥
固澀藥
外用藥
按歸經查藥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按藥性查藥
溫性中藥列表
平性中藥列表
寒性中藥列表
涼性中藥列表
熱性中藥列表
按藥味查藥
甘味中藥列表
苦味中藥列表
辛味中藥列表
酸味中藥列表
鹹味中藥列表
澀味中藥列表
淡味中藥列表
按名稱查藥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方劑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中藥電子書
《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
《中藥學》
中藥相關
中醫百科
中藥圖典
有毒中藥列表
藥品百科
歸經
四氣
五味
中成藥百科
出自A+醫學百科 「巴豆」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7%B4%E8%B1%86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巴豆」的留言: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4個分類: 中醫 | 中草藥 | 果實 | 中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