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师生钉上教学,百年名校背后的数字化密码

高校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宏大而长远的命题。
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新常态,全国各大高校也在积极努力地推进数字化进程。在数字化起步较早的浙江省,拥有百年历史的浙江大学已经率先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带来一场从内到外的创新变革:更加高效的沟通、更加智慧的管理、更加科学的教学。
“浙大的数字化理念就是为浙大师生提供一流的数字化环境,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服务。钉钉的出现,让我们的理念实现了更快地落地。”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张紫徽表示。
张紫徽提到的钉钉,对于全国大中小学的广大师生来说都不陌生,过去的几年中,“钉钉网课”一度成为学校的标配,但在浙江大学,钉钉扮演的角色却不仅仅是网课工具,它还在浙江大学数字化的全过程中“穿针引线”,让浙大的数字化转型一一落到实处,为其他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
01、统一校园系统,一个钉钉就够了
高校在数字化建设中遇到的最大痛点之一便是缺少统一的平台支撑。在早期探索建设过程中,高校各部门采购或开发的系统应用,大多偏向于一个短期的系统开发或者流程设计,能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缺少跟其他系统之间的连接和高效协同能力,存在多个数据孤岛,需要统一的基座平台从底层逐步打通。
以浙江大学为例,数字化建设早期,校内各服务中心、多校区之间协同沟通比较分散,各类校园系统也越来越多,导致内部工作信息分散,既无法保障数据流转的安全性,又需要频繁切换系统处理消息,耗时耗力;同时,学校的日常工作开展,比如重要通知、多媒体教学活动、各项审批等,有的还需要在PC端进行。
有同样难点的还有地处重庆的西南大学。过去,学校业务办理或学生管理的重要信息传递面临平台不一、时效性差的窘境,校内各个系统之间相互独立,总是错过重要消息的待办。
在这样的背景下,钉钉的出现及时顺应了教育数字化的需求。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总工程师张紫徽认为,想要用好钉钉,要先认识到钉钉的价值。他认为钉钉有三大核心价值:首先,它是一个超级强大的通讯工具;第二,它是一个强大的组织中枢,或者叫组织管理工具;第三,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协同工具。
基于对钉钉核心价值的理解,2018年6月,浙大和钉钉开始合作。2019年6月,以钉钉底座为依托,拥有强大通讯能力的APP“浙大钉”上线App Store。自此,浙大拥有了能够在一个端口集成所有应用服务入口的能力,为实现部门间的高效协作打下基础。同时,基于钉钉开放的技术底座,对接校内第三方数据接口,在一个“浙大钉”内打造任务中心、办事中心、应用中心、资讯中心、填表中心、日程中心和个人中心,实现咨询一屏晾晒、消息一键掌控、服务“一站式”办理。
现如今,找同学找老师,接收学校重要通知,进出校门打卡,吃饭刷卡等,不管是获取校园信息,还是查找校园服务,获得教学服务,只需一个钉钉就够了。可以说,钉钉作为一个每天高频使用的工具,已经跟浙大的基因完全融合在一起。
除了在浙大的数字化“落地”,在西南大学学校管理、师生服务方面实现的高效协同、即时通讯等,钉钉也发挥了巨大效用。
西南大学和钉钉联合打造的“数智西大”首先解决多头登录的问题,通过钉钉开放的底座能力,统一登录认证,整合校内30多款应用接入到“数智西大”,建成涵盖学工、招生、迎新、科研、人事、采购、教务等多项服务在内的统一综合服务门户。同时,通过钉钉通讯录、即时通讯、在线文档等原生功能,培养大家新的工作习惯,形成业务提醒到钉钉上操作的第一反应,打造统一的消息平台,打通工作协作沟通路径,通知效率明显改善。
西南大学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贾韬谈到:“钉钉为学校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稳定开放的数字底座,更在教育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了基础核心作用。”
钉钉统一校园系统,让学校的数据不再是一个一个的孤岛,通过钉钉平台进行沉淀,让学校也有了大数据处理和决策能力。同时,钉钉的开放性让学校的各类个性化应用都可以长在上面,打造一个更丰富的教育数字化生态体系。
02、“无边界”教学模式,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围墙
新冠疫情爆发后,让中国和全世界都开展了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学生们只能依靠网课学习。钉钉第一时间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要求,向全国发布了“在家上课”计划,多所学校的老师们利用钉钉平台直播课堂、录制回放、视频会议、云课堂等功能,与学生们一起“连麦”,将课堂互动也一并“搬”上网络。经过疫情三年,钉钉也早已成为在线教学“血液”般的存在。
疫情结束后,在线教学模式并未消失。各大高校不仅把最初的教学内容搬上网络,还把教学过程也逐渐网络平台化,教育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正在提速。
为了顺应这一大势,钉钉也在不断进化产品,作为教育数字化的中坚力量,钉钉为教育行业带来新的改变:教育内容的全面数字化、教学过程的全流程在线化、教育组织的协作智能化。钉钉的数字化助力,深入了教学环节的全流程。
浙江大学基于钉钉打造的“学在浙大”“智云课堂”,支持全校师生从教务选课、平台建课、直播授课、课堂互动、作业批阅、智能分析到智能化考试的教学全过程。
“学在浙大”界面展示
课前,浙大老师们无需再重复建群,“学在浙大”会自动成立和更新课程的选课学生群,之后数据会流转至“浙大钉”,自动构建钉钉课程群。
课上,老师们通过“学在浙大”“智云课堂”等平台,直播授课、课堂提问,打造了互动性更强的在线课堂。
课后,以前浙大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批改作业,大量重复机械劳动,也无法及时量化并随时掌握学情。现在,学生通过“学在浙大”上传作业,让老师可以线上完成作业批改,节省大量时间。
张紫徽也讲了一个特别有趣的故事。“浙大钉——智云课堂”打破了所有教室的边界,学生们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进入到任何一个教室里,去听任何一个老师的任何一门课程,这是它的价值。在他们最早上线“智云课堂”的时候,非常担心会遭到老师的全体吐槽。
出人意料的是,这种无边界的教学模式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还倒逼了教师们的“自我进步”。一位法学院的老师向信息中心反馈,一位学生表示自己在军训期间就把一整个学期的课程学完了。更多老师听到这个故事之后,纷纷表示自己应该重新制作自己的课件。
“‘智云课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把所有老师和他们的课程内容,都放在了聚光灯下,倒逼着老师们不断精进自己的课程内容,真正对学生负责。看上去的确是遭到了几位老师的投诉,但是却让整体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张紫徽表示,“钉钉的出现,让学校老师们对日后的数字化建设有了更强的信心。”
“智云课堂”内容展示
位于杭州另一边,中国美术学院联合钉钉打造颜值与韵味并存的“国美钉”工作台,以钉钉为承载,构建社会美育数字化平台,扩大美学影响力。
通过钉钉场景群及群接口的开放能力,按照学生选课自动创建线上教学群,便于教学沟通,助力学校的完全学分制改革,重塑“教”与“学”,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美术学院还通过钉钉组织了近5万人次的2022年本科招生网络远程考试实时视频监考、录制,保证了疫情期间的顺利招生。
“钉钉系统设计理念是从工具到思想,可以让师生互动更轻松。问题意识主导引领线上线下课堂,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习惯,习惯了倾听、思辨和创新。”郑州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永杰谈到。郑州大学是2020年新学期河南省第一家网上授课高校,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截至目前,郑州广大教师们充分发挥钉钉汇集的网络力量和技术手段,实现了课堂教学元素的多元化和智能化,以及知识输出的潜移默化。
钉钉带来的“无边界”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室和学校的围墙,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模式的变革,也不断倒逼教学质量的提升。
03、81国师生上钉念暑校,教育数字化推动公平普惠
在为全校的管理者和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浙江大学还借助钉钉由内至外走出去,不断打破学校边界,逐渐开辟新式办学空间,为更多师生提供全球化服务。
浙大2022年暑期开办的“全球暑期学校”,惠及全球81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由浙江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专家学者共同授课。全球暑校以“学在浙大”为基础,贯穿招生、入学、课程、教学到评价全链路,建成联接全球高校的跨场景、多功能、一站式线上暑校系统。全球所有暑校学生在报名系统中都有统一身份认证ID,学生通过ID从“浙大钉”“学在浙大”“智云课堂”进入学习平台完成课程学习。后台学习和活动数据闭环流通,形成独立的暑校体系。
暑校学生上课画面
全球暑校的开学得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保持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续性。全球暑校教学平台学习数据显示,暑期课程的总访问量达64685人次,每门课程日平均访问量达1540人次,线上教学活动参与量达19884次。
2023年2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中表示,我们将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一体推进资源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成长个性化、学习社会化,让优质资源可复制、可传播、可分享,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
与其他行业不同,教育行业拥有独特且极其丰富的教育场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育角色之间,需求也不尽相同。教育数字化赋能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场景,驱动教育资源智能共享,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率。
通过数字技术连接教育,推动教育个性化和教育普惠,是钉钉长久坚持的一大主题。钉钉针对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也在不断丰富创新,旨在解决不同场景下的客户问题。
最近,钉钉总裁叶军在钉峰会上宣布,钉钉正式接入通义千问,并将全面启动智能化战略,用户只需要输入和魔法棒形似的字符“/”,就可以在群聊、文档、视频会议以及应用开发等场景中打开智能化服务。
未来,AI的嵌入,“教育+钉钉”也将拥有更多的可能性。